無錫太湖國際博覽中心
2025年9月12-9月14日
距離展會還有天::
中國智能制造的路在何方?
2015/7/29 16:38:28 點擊:3974
當下很多人認為,推動中國制造2025,需要大量的新技術作為支撐,如大數據、云計箅和移動互聯等。這些想法有各自積極的建設意義,然而這并不是中國工業系統升級的根本驅動力。面向中國制造2025,建立數字化知識化為基礎的中國工業生態系統,才是最為重要的國家戰略核企業需要面臨的問題。
一、中國工業系統缺什么?
大家都公認的是,德國2013年提出的工業4.0,基本等同于美國在2006年提出Cyber-PhysicalSystems(即虛擬網絡/信息一一物理一一系統)。但實際上不為眾所周知的是,CPS概念是由中美學者首先倡議并明確的。早在2009年中科院出版的著名的科技發展系列報告叢書《創新2050》,就描述了“人-機-物”一體化系統,即社會物理信息系統CPSS(Cyber-Physic.al-SocialSystems)。顯然增加“人與社會”的因素,更適合于未來的制造產業。Social(人與社會的因素)在德國工業4.0被降低了一個層級,但卻被IBM這樣的公司認定為具有不亞于大數據的重要戰略地位。
國人將CPS翻譯成“信息物理系統”,本文作者覺得略有誤導或者不夠精確,因為CPS中的C代表Cyber,不僅僅是“信息”,其本意更強調的是“網絡控制”相關的意思,是雙層含義,強調了“具有控制性的網絡和信息”;P代表物理硬件層;System則是系統工程的層面。
美國的下一代工業升級版本,主要是以GE公司為代表提出了“工業互聯網”的概念,并在企業橫向聯合層面上,成立了工業互聯網聯盟組織,推動和發展系統間的集成和兼容。在這個層面上,美國有著絕對領先的優勢。美國的頂層框架設計,在過去幾十年,已經成為政府(尤其是軍方)拉動行業標準的標準做法,同時軍工企業和民品企業也積極參與其中,從而形成了美國政、軍、企三方都熱衷于推動系統工程和頂層框架的發展。
在德國工業4.0的體系中,Cyber的雙層含義中,信息層比較強,但互聯網/物聯網層比較弱;在P層面,物理硬件非常強,是德國制造的優勢所在;而S系統層面,德國制造業也比較弱,德國人的頂層框架和系統工程,做的遠遠沒有美國好。在這個意義上進行比較,就知道德國工業4.0的背景及其工業本質。德國工業有強大的工業體系、知識庫、產品硬件與設備、產品PLM全生命周期管理,這些都是世界上領先的;但在IT技術/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分析等這些“工業外套”上面,以及頂層框架的系統設計方面,德國的制造業是落后的。搶占這兩個制高點,是德國工業推進4.0的核心意義。
就CPS而言,中國制造業目前面臨的三個問題分別是:1)Cyber雙層含義中“信息化”有一定進展,但不夠徹底,相互之間有裂縫,系統內部往往通過強耦合連接,導致形成了實際上的信息孤島,系統之間數據的流通和連接非常弱--這主要是源于中國制造業的組織、管理模式的相對落后,工業系統自身的知識描述和行業知識庫的建設因為歷史原因斷裂;因此,雖然“網絡控制”涉及到的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中國并不落后,但是因為上述所言,控制的信息對象處于孤島狀態,導致網絡控制僅僅起到了表面上的作用;2)Physic層面物理硬件,通過進口設備,在裝備本身層面與全球同步,但使用層面處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被動使用狀態;3)而S頂層框架和系統工程,自80年代以來幾乎沒有發展。
因此對于中國而言,同樣是追求工業系統升級,我們“中國制造2025”要補的課,跟德國工血4.0要補足和引為標桿之處,有實質性的不同。同時,中國工業體系來源于蘇聯體系,計劃經濟先天性的體系化、全面性以及曾經的自上而下的系統性,都有很多值得重新審視和汲取的地方。從歷史傳承和核心優勢來考慮,“中國制造2025”也不能完全模仿美國工業互聯網,而是要建設中國自己的中國智造。
(來源:中國軸承行業網)
一、中國工業系統缺什么?
大家都公認的是,德國2013年提出的工業4.0,基本等同于美國在2006年提出Cyber-PhysicalSystems(即虛擬網絡/信息一一物理一一系統)。但實際上不為眾所周知的是,CPS概念是由中美學者首先倡議并明確的。早在2009年中科院出版的著名的科技發展系列報告叢書《創新2050》,就描述了“人-機-物”一體化系統,即社會物理信息系統CPSS(Cyber-Physic.al-SocialSystems)。顯然增加“人與社會”的因素,更適合于未來的制造產業。Social(人與社會的因素)在德國工業4.0被降低了一個層級,但卻被IBM這樣的公司認定為具有不亞于大數據的重要戰略地位。
國人將CPS翻譯成“信息物理系統”,本文作者覺得略有誤導或者不夠精確,因為CPS中的C代表Cyber,不僅僅是“信息”,其本意更強調的是“網絡控制”相關的意思,是雙層含義,強調了“具有控制性的網絡和信息”;P代表物理硬件層;System則是系統工程的層面。
美國的下一代工業升級版本,主要是以GE公司為代表提出了“工業互聯網”的概念,并在企業橫向聯合層面上,成立了工業互聯網聯盟組織,推動和發展系統間的集成和兼容。在這個層面上,美國有著絕對領先的優勢。美國的頂層框架設計,在過去幾十年,已經成為政府(尤其是軍方)拉動行業標準的標準做法,同時軍工企業和民品企業也積極參與其中,從而形成了美國政、軍、企三方都熱衷于推動系統工程和頂層框架的發展。
在德國工業4.0的體系中,Cyber的雙層含義中,信息層比較強,但互聯網/物聯網層比較弱;在P層面,物理硬件非常強,是德國制造的優勢所在;而S系統層面,德國制造業也比較弱,德國人的頂層框架和系統工程,做的遠遠沒有美國好。在這個意義上進行比較,就知道德國工業4.0的背景及其工業本質。德國工業有強大的工業體系、知識庫、產品硬件與設備、產品PLM全生命周期管理,這些都是世界上領先的;但在IT技術/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分析等這些“工業外套”上面,以及頂層框架的系統設計方面,德國的制造業是落后的。搶占這兩個制高點,是德國工業推進4.0的核心意義。
就CPS而言,中國制造業目前面臨的三個問題分別是:1)Cyber雙層含義中“信息化”有一定進展,但不夠徹底,相互之間有裂縫,系統內部往往通過強耦合連接,導致形成了實際上的信息孤島,系統之間數據的流通和連接非常弱--這主要是源于中國制造業的組織、管理模式的相對落后,工業系統自身的知識描述和行業知識庫的建設因為歷史原因斷裂;因此,雖然“網絡控制”涉及到的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中國并不落后,但是因為上述所言,控制的信息對象處于孤島狀態,導致網絡控制僅僅起到了表面上的作用;2)Physic層面物理硬件,通過進口設備,在裝備本身層面與全球同步,但使用層面處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被動使用狀態;3)而S頂層框架和系統工程,自80年代以來幾乎沒有發展。
因此對于中國而言,同樣是追求工業系統升級,我們“中國制造2025”要補的課,跟德國工血4.0要補足和引為標桿之處,有實質性的不同。同時,中國工業體系來源于蘇聯體系,計劃經濟先天性的體系化、全面性以及曾經的自上而下的系統性,都有很多值得重新審視和汲取的地方。從歷史傳承和核心優勢來考慮,“中國制造2025”也不能完全模仿美國工業互聯網,而是要建設中國自己的中國智造。
(來源:中國軸承行業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