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太湖國際博覽中心
2025年9月12-9月14日
距離展會還有天::
中國加快構建網絡化的制造業創新體系
2016/9/2 13:38:42 點擊:2536
近日,為深入實施《中國制造2025》,加快完善制造業創新體系,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了《關于完善制造業創新體系,推進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意見》按照《中國制造2025》的總體部署和要求,圍繞重點行業轉型升級和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增材制造、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領域創新發展的重大共性需求,建設一批制造業創新中心。通過突破重點領域共性關鍵技術,加速科技成果商業化和產業化,優化制造業創新生態環境,形成以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和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為核心節點的多層次、網絡化制造業創新體系,顯著提升國家制造業創新能力。

中國加快構建網絡化的制造業創新體系
當前,我國產業創新能力不強,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產業共性技術供給不足、創新成果產業化不暢的問題依然存在,現有的制造業創新體系已難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研究員魏際剛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此次印發的《意見》,是一個原則性的、方向性的綱領性文件,它會對我國未來制造業的發展起到極大的推進作用。《意見》提出要打造高水平、有特色的國家制造業創新平臺和網絡,形成以制造業創新中心為核心節點的制造業創新體系,這將極大地推動我國制造業向價值鏈中高端躍升,為制造強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要協調好政府與市場關系
現今,國家要完成《中國制造2025》的戰略部署,就將涉及一些創新平臺和創新項目的建設。而這些建設僅僅靠單一的企業難以完成,需要通過政府來構建創新發展的支撐點,再配以市場引導,使整個制造業的創新充滿活力和實力。那么,如何協調好政府引導和市場導向的作用、充分調動中央和地方的積極性,把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和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好呢?
魏際剛認為,整個產業的發展都有需求導向,需要發揮好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
在政府方面,我國產業的發展處于一個追趕時期,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在推進工業化、城市化、全球化、市場化、信息化的過程中,市場機制并不完善,但是政府在配置人力、財力、物力等方面有其獨到的作用。例如,在創新投入方面,市場配置可能會失靈,就需要來自政府的引導和支持。特別是在具有重大意義的創新項目方面,如制造業創新平臺的建設,就更應該發揮政府引導作用,體現政府責任。
政府引導與市場引導兩種資源配置力量統籌協調,通過政府來構建創新發展的支撐點,再配以市場引導,這樣才能使整個制造業的創新充滿活力和實力,為制造業發展提供原動力和主引擎。
因地制宜差異發展
國家制造業創新平臺包括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和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按照《中國制造2025》要求,到2020年,要形成15家左右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到2025年,形成40家左右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在有條件、綜合實力較強的地方,建成一批省級/區域制造業創新中心,作為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的支撐和補充。
魏際剛認為,在國家與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之間,不僅要統籌發展,還要有頂層設計,同時在功能上既要有分工又要有互補,形成一種上下有效聯動、良性互動、相互支撐的新格局。
魏際剛還表示,國家與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的戰略定位和功能定位并不一樣。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具有前瞻性、全局性和全球性,且對全國而言,還應當具有一種重要的創新樞紐和創新平臺的作用。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則應當發揮各省的比較優勢,基于本省的基礎條件來合理布局制造業中心。
《意見》也提出,要按照《中國制造2025》分省市指南布局要求,重點產業集聚的省市可選擇優勢領域建設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打造區域制造業創新平臺。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應匯聚區域創新資源,探索多種產學研協同組建模式,其牽頭組建單位一般應是具有業界影響力的企業,以資本為紐帶,聯合具有較強研發能力的高校、具有行業領先地位的科研院所或能夠整合區域服務的產業園區平臺共同組建。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應圍繞區域性重大技術需求,探索實現多元化投資、多樣化模式和市場化運作,打造新型研發機構。
加強保障落實政策
為加快推進國家和省級制造業創新建設,我國政府通過加強統籌協調和組織領導、建立多元化融資渠道、加強知識產權能力建設、加大資金支持、加大財稅政策支持、加強人才培養和引進、鼓勵參與國際合作等方面措施,支持創新中心建設。但魏際剛表示,《意見》是總體部署建設的大方向,具體實施的過程中,還需要一些落地的激勵性政策或細則。
一方面,平臺建設、制造業中心建設也需要在體制機制上進行創新,只有突破體制機制的障礙,才能獲得更高的效率和效益;另一方面,對于市場而言,應當充分發揮好企業的主體責任,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政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制造業創新體系。
此外,創新中心的建設不僅僅是資金的問題,還需要將一些先進技術或是前瞻性的觀念等實現產業化、商品化,這就需要完善市場機制、充分發揮其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同時,在保障措施方面,建立有效的激勵措施也很關鍵。由于創新中心的建設參與主體較多,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國有還是民營,都應當形成相互融合的激勵機制,給制造業的創新建設提供強有力的動力支撐。
《意見》按照《中國制造2025》的總體部署和要求,圍繞重點行業轉型升級和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增材制造、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領域創新發展的重大共性需求,建設一批制造業創新中心。通過突破重點領域共性關鍵技術,加速科技成果商業化和產業化,優化制造業創新生態環境,形成以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和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為核心節點的多層次、網絡化制造業創新體系,顯著提升國家制造業創新能力。

中國加快構建網絡化的制造業創新體系
當前,我國產業創新能力不強,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產業共性技術供給不足、創新成果產業化不暢的問題依然存在,現有的制造業創新體系已難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研究員魏際剛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此次印發的《意見》,是一個原則性的、方向性的綱領性文件,它會對我國未來制造業的發展起到極大的推進作用。《意見》提出要打造高水平、有特色的國家制造業創新平臺和網絡,形成以制造業創新中心為核心節點的制造業創新體系,這將極大地推動我國制造業向價值鏈中高端躍升,為制造強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要協調好政府與市場關系
現今,國家要完成《中國制造2025》的戰略部署,就將涉及一些創新平臺和創新項目的建設。而這些建設僅僅靠單一的企業難以完成,需要通過政府來構建創新發展的支撐點,再配以市場引導,使整個制造業的創新充滿活力和實力。那么,如何協調好政府引導和市場導向的作用、充分調動中央和地方的積極性,把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和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好呢?
魏際剛認為,整個產業的發展都有需求導向,需要發揮好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
在政府方面,我國產業的發展處于一個追趕時期,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在推進工業化、城市化、全球化、市場化、信息化的過程中,市場機制并不完善,但是政府在配置人力、財力、物力等方面有其獨到的作用。例如,在創新投入方面,市場配置可能會失靈,就需要來自政府的引導和支持。特別是在具有重大意義的創新項目方面,如制造業創新平臺的建設,就更應該發揮政府引導作用,體現政府責任。
政府引導與市場引導兩種資源配置力量統籌協調,通過政府來構建創新發展的支撐點,再配以市場引導,這樣才能使整個制造業的創新充滿活力和實力,為制造業發展提供原動力和主引擎。
因地制宜差異發展
國家制造業創新平臺包括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和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按照《中國制造2025》要求,到2020年,要形成15家左右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到2025年,形成40家左右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在有條件、綜合實力較強的地方,建成一批省級/區域制造業創新中心,作為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的支撐和補充。
魏際剛認為,在國家與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之間,不僅要統籌發展,還要有頂層設計,同時在功能上既要有分工又要有互補,形成一種上下有效聯動、良性互動、相互支撐的新格局。
魏際剛還表示,國家與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的戰略定位和功能定位并不一樣。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具有前瞻性、全局性和全球性,且對全國而言,還應當具有一種重要的創新樞紐和創新平臺的作用。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則應當發揮各省的比較優勢,基于本省的基礎條件來合理布局制造業中心。
《意見》也提出,要按照《中國制造2025》分省市指南布局要求,重點產業集聚的省市可選擇優勢領域建設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打造區域制造業創新平臺。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應匯聚區域創新資源,探索多種產學研協同組建模式,其牽頭組建單位一般應是具有業界影響力的企業,以資本為紐帶,聯合具有較強研發能力的高校、具有行業領先地位的科研院所或能夠整合區域服務的產業園區平臺共同組建。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應圍繞區域性重大技術需求,探索實現多元化投資、多樣化模式和市場化運作,打造新型研發機構。
加強保障落實政策
為加快推進國家和省級制造業創新建設,我國政府通過加強統籌協調和組織領導、建立多元化融資渠道、加強知識產權能力建設、加大資金支持、加大財稅政策支持、加強人才培養和引進、鼓勵參與國際合作等方面措施,支持創新中心建設。但魏際剛表示,《意見》是總體部署建設的大方向,具體實施的過程中,還需要一些落地的激勵性政策或細則。
一方面,平臺建設、制造業中心建設也需要在體制機制上進行創新,只有突破體制機制的障礙,才能獲得更高的效率和效益;另一方面,對于市場而言,應當充分發揮好企業的主體責任,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政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制造業創新體系。
此外,創新中心的建設不僅僅是資金的問題,還需要將一些先進技術或是前瞻性的觀念等實現產業化、商品化,這就需要完善市場機制、充分發揮其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同時,在保障措施方面,建立有效的激勵措施也很關鍵。由于創新中心的建設參與主體較多,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國有還是民營,都應當形成相互融合的激勵機制,給制造業的創新建設提供強有力的動力支撐。
(原標題:加快構建多層次、網絡化的制造業創新體系)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